查看原文
其他

孩子大了还吃手是该管管,但这些坑娃的法子可别用啊

欧茜 欧茜医生 2022-04-05

点击上方 ▲ 关注「欧茜医生」了解更多育儿知识


吃手手的宝宝,旁人看觉得可可爱爱,可在某些家长眼里,却是越看越忧心:


刚出生一两年吃手还好,可眼看宝宝一天天大了,都三四岁了还在吃,这心里是真的着急啊,各种焦虑也就出来了:


太不卫生了!吃进细菌怎么办?
上次吃手破皮
发炎才刚好,又来?
这样下去会不会变成龅牙?!

这么大了还吃手!进幼儿园要被笑的...


想着这样下去不行,于是有的就开始放大(keng)招(wa)了...



这些粗暴的制止方法

千万别做!


1、手指涂苦瓜



且不说有些宝宝根本不怕苦瓜的味道:



就是短期有效那也是让娃平白遭罪,开始质疑自己的身体。更重要的是,这般坑娃,是在消耗宝宝对家长的信任,影响亲子关系。


2、苦甲水



某宝一搜很多,号称“厌恶疗法”,实则添加了苯甲地那铵——目前发现的最苦的物质,俗称苦精(苦到成精)。


因为实在太苦了,许多国家将本品用于日用品和塑料橡胶玩具制品等工业品中,防止儿童误食误吞。


小小年纪就尝尽人间至苦,太难了。


3、防吃手手套



这种手套让宝宝直接吃不到手指,看上去很温柔,其实也不合适。宝宝会觉得自己很被动,甚至更加焦躁,真心不推荐这样做。用胶布绑住手指、把袜子套在手上同理。


总之,所有强制性防吃手的方法,都不值得推荐。家长在纠结宝宝爱吃手之前,首先应当做的,是理解宝宝吃手背后的动机。



宝宝为什么爱吃手指?


大部分宝宝吃手,主要有几种可能:

1、与生俱来的本能


吸吮是婴儿与生俱来的本能反应,胎儿在妈妈的肚子内就已经会吸吮手指。出生后便有吸吮反射,手碰到嘴巴就自然吮吸起来。



2、认识自己的身体


随着宝宝的成长,TA开始主动认识、探索这个世界,起始站就是自己的身体。TA会无意识地用口腔探索自己的身体部位,包括手和脚趾。

3、自我安抚


宝宝一开始会在肚子饿时吃手指,透过吸吮的动作来安抚自己,后来就渐渐演变到紧张、焦虑、需要安慰或无聊时也吃手指。这是宝宝情感发育过程中的正常现象,无须焦虑,也不要特意制止或取笑宝宝。


随着语言、运动方面的发育,宝宝能找到更多的安抚方式,大部分宝宝的吃手习惯可在在2岁之前自然而然减低频次至完全戒断。

4、出牙期不适


出牙期牙龈肿胀酸痛,宝宝也会通过吃手缓解不适,消除烦躁。这个时候可以给宝宝提供磨牙玩具,牙胶等来缓解宝宝出牙的不适感。


实际上,宝宝爱吃手并不是什么十恶不赦的坏习惯。和大人心情不好就想听歌、跑步一样,绝大多数时候,吃手只是宝宝自我舒缓的一种方法。



什么情况下需要干预?


当然这并不是说家长一直不用管了。美国口腔学会建议在孩子4岁戒除非营养性的吸吮。

一般来说,4岁前的宝宝吮手指,主要通过记录和观察宝宝的吃手情况,如果频次和总时间整体在下降,一般也不必着急干预,注意卫生即可。


宝宝经常或习惯吃手指,手指会因为吸吮而变红、皮肤破裂。对此,家长可以在睡觉时给宝宝抹上润肤膏,同时警惕防止宝宝皮肤破损,避免感染发炎。



而宝宝4岁之后如果还有吃手的习惯,恐怕就会影响宝宝的社交及口腔发育了。

宝宝4岁时恒齿可能已长出,用劲吃手或舌头大力推会造成牙齿变形,导致牙齿咬合不齐或龅牙,严重时会影响外貌。


除了外貌上的影响,这时宝宝有可能开始受到来自玩伴、兄弟姐妹和亲戚消极评价,家长要适当干预,帮助宝宝慢慢改变吃手的行为。



如何科学干预?


作为一名儿科医生和两个孩子的妈妈,我推荐以下几种方法:


1、寻找原因


我们可先尝试寻找导致宝宝紧张及焦虑的来源,比如幼儿园中遇到困难、家庭争吵、缺乏亲子交流等,明确之后我们可以针对性去处理。


平日多跟宝宝亲近和沟通,了解宝宝每天周围发生了什么,给他足够的安全感,减轻焦虑情绪。

2、让宝宝认识和了解吃手这件事带来的影响


最简单的方式当然是读绘本,有一本绘本就叫《我不再吃手了》


或者直接平静而清楚地讲出不想他再吮手指的原因,例如:“妈妈希望你不再吮手指,实在太不卫生了。”


有时候,如果宝宝因被小朋友取笑而不开心,就会有较大动力去改变。这时可以抓住这些机会,去鼓励他尝试改变习惯。


3、转移注意力


宝宝吃手的时候,我们可以跟宝宝互动,让宝宝的手动起来,嘴巴说起来,这样自然没有空闲去吃手啦。平时多增加这样的陪伴,宝宝情感上得到满足,也无需通过吃手来减缓焦躁了。


或者也可以教宝宝用“习惯消除法”,想一些与该行为完全有冲突的动作,当宝宝想做该习惯时,提醒他做替代动作,例如:想吮手指时,可叫他像弹琴般摆动手指、捏鼻或用手指数数 20 次。


4、避免强化因素


我们应该避免直接评论、批评甚至打骂宝,因为这样的行为会让宝宝更加焦躁,不但不奏效反而会强化宝宝吃手的行为。


同时我们无需过分关注、紧张,因为我们的表情、动作、语气都能将我们的焦虑传递给宝宝,这过程虽慢,但相信最终都会成功,如果有需要起码还可以咨询心理医生。

如果你有更好的方法,欢迎在评论区留言。


end




免责声明:本文数据更新于 2021年6月。文章的目的是提供一般的医疗、健康、用药的科普信息,不能代替任何个人的医学诊断和治疗。个人的医学问题请及时咨询医生。对这篇科普文有任何建议,请给我们留言。


注:封面及正文图片来源公众号后台。


我们坚持母乳喂养,可不止是因为母爱


川崎病为何更喜欢盯着男孩?处理不好还影响心脏


建议保存 | 宝宝长牙都会碰到的15个问题,欧茜医生集中解答


👇点击阅读原文咨询医生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